游仙概况:
游仙,三国故地,古绵治所,位于巴蜀腹地、涪江以东,因东汉高士李意期仙游此地而得名,该区1993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为县级行政区,是中国科技城核心区、绵阳市主城区,是中国西部唯一的绿色产业示范区,是四川省乡村旅游示范区,是“四川黄金旅游九环线”和“川陕三国精品旅游线路”的重要节点,幅员面积1018平方公里,辖1个省级高新技术产园区、1个经济试验区、3个街道、8个镇(不含科学城春雷街道、松垭镇、沉抗镇),172个村(社区),总人口56万。
2021年,区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417.40亿元,同比增长8.4%,两年平均增长6.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7.25亿元,同比增长7.2%;第二产业增加值152.86亿元,同比增长7.9%;第三产业增加值227.29亿元,同比增长9.0%。区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7.7%;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2.71亿元,同比增长18.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0674元,增长8.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805元,增长10.6%。
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明显。
地处成德绵发展轴、成渝西“黄金三角”重要节点及成绵乐、绵雅资遂发展环线,成绵乐城际铁路、成西客运专线等4条铁路和成绵扩容、绵广扩容、绵苍3条高速公路建成后,辖区及周边将形成至少包括5条快速铁路、9条高速公路、9条快速通道、40个通航城市在内的进出境立体大通道。全区通车里程达1888公里,建设串联17个现代农业观光园的26公里乡村旅游环线,辖区所有镇已全面开通城市公交线路,基本形成贯通南北、连接东西的内联外通立体交通网络。
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
游仙辖区内有承载三国蜀汉文化的富乐山、唐代四大名楼之一的越王楼、全国唯一李白和杜甫合祀的李杜祠、中国唯一的“两弹一星”博物馆,有历经百年沧桑的天主教堂,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的平阳府君阙、鱼泉寺、马鞍寺、碧水寺,正致力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仙海也在游仙境内。
群英汇聚,科技资源富集。
辖区内有国家级科研院所3家、省部级及以上重点实验室8个、省级工程实验室5个、高等院校4所。全区人才总量突破8万人,吸引国家“万人计划”、市“千英百团”聚才计划等各类领军人才80余名,拥有院士(专家)工作站1个、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2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省级及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个、省级及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2个,拥有国家级众创空间、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省军转民技术转移基地、孵化器、中小企业创业示范基地各1个,省级大学生创业园2个。“两新"产业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54.1%。
空间广阔,发展潜力巨大。
建设用地充足。游仙适宜发展工业和第三产业的近郊沿江区域约300平方公里,石马镇、游仙街道部分区域约78平方公里纳入集中发展区,其中建设用地16平方公里,未来10年由游仙自主建设,将为游仙带来充足的发展空间,可为企业提供更大的税收优惠。农业用地广阔。全区属中浅丘丘陵地貌,拥有耕地54.65万亩,基本农田47.73万亩,其中田26.16万亩,占比54.81%。可供连片开发的土地有38万亩以上,已流转土地14.98万亩,流转率达39.4%。未来潜力巨大。游仙属于中心城区,依托绵阳市区100余万人口优势,具备巨大的消费市场潜力。游仙现有人口56.83万人,其中乡村人口27.32万人,(其中:农业劳动力24.17万人),具备富集的劳动力资源。
宜居宜业,生态环境优美。
游仙全境四季分明,气候温润,年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288天,森林覆盖率31.19%,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32.1平方米,乡镇建成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4.78平方米。全区水域总面积近70平方公里,水资源总量为3亿立方米,供水能力达到2.28亿立方米,有涪江、芙蓉溪、魏柳河三条主要河流,还有大小径流13条。区内现有天星堰、惠泽堰两个中型渠堰,小型水库108座,石河堰247道,山坪塘7508座,小水池1721口,电灌站651处。全区属武引一期工程最大灌区。目前,全区成功创建省级(国家级)生态乡镇16个、市级生态村(社区)152个,顺利通过省级生态区建设技术评估。成功创建国家森林乡村4个,国家级森林康养基地1个,省级森林康养基地5个,省级绿化模范村2个。
历史沿革
一、建置
1992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原绵阳市中区,以涪江中心主航道为界,分别成立游仙与涪城2个县级行政区。
游仙区位居涪江以东,据晋代葛洪《神仙传》记载,汉代云游天下的仙人李意期曾在这里修炼,后人乃修游仙观以作纪念,游仙之名是以得之。
游仙区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东与梓潼县接壤;南与三台县、盐亭县毗邻;西以涪江为界,与涪城区隔江相望;北与江油市接界。全区幅员面积973平方公里,经2020年乡镇机构改革,现辖1个经济开发区、1个经济试验区、8个镇、3个街道办事处、259个行政村、2208个村民小组,42个社区居委会,辖区总人口54.52万人。区境有可耕地28889公顷,林地15033公顷,主要河流4条,主要旅游景点6个。
二、区境曾置县
自西魏至元代的700多年间,区境内曾置有“魏城”和“盐泉”2个县级行政机构。
魏城县
魏城县自西魏建县至元初裁撤,共历时730年。
西魏废帝二年(553年),分涪县地置魏城县。据《隋书·地理志》、唐《元和郡县图治》、清嘉庆版《四川通志》等书记载,西魏废帝二年分涪县地新置魏城县,治把在今游仙区玉河镇,属巴西郡。魏城县得名不详,仅据北宋《太平寰宇记》:“西魏于涪县置潼州,故析潼州之北部立为魏城县。”因是西魏所建之县城,故名魏城县。
北周沿袭西魏建置不变。
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魏城县改隶潼州。开皇五年(585年),改隶绵州。焬帝大业三年(607年),再改隶金山郡。大业十年(614年),县治从玉河场迁至今游仙区魏城镇。据唐《元和郡县图志》载:“(魏城县)本汉涪县地,隋大业十年自盐泉井移魏城县理此”。
唐代和五代唐、后蜀时期,魏城县隶属于绵州。宋代魏城县仍隶绵州(巴西郡)。元世祖至元二十年(1283年),魏城县撤销并入绵州。
盐泉县
唐初置盐泉县,至元初裁撤,共历时663年。
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年),分魏城县地置盐泉县,属绵州。《旧唐书·地理志》载:“盐泉县,武德三年分魏城置地。”县治地在今游仙区玉河镇。盐泉县因县境多盐井,故取晋代诗人左思《蜀都赋》“家有盐泉之井”诗句得名。
五代前、后蜀时,盐泉县仍隶绵州。宋代隶绵州(巴西郡),宋末盐泉县已荒芜。元世祖至元二十年(1283年),盐泉县建置正式撤销后并入绵州。
自然资源
区境内山丘连绵,但坡度平缓。最高海拔728米,最低海拔419米,一般均在500-600米之间,属平坝浅丘地形。河流为涪江水系,因地势自西北向东南流。除与涪城区邻界的涪江外,境内尚有芙蓉溪,魏刘河、徐东河等大小河流。
游仙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6.5℃,日照1298小时,无霜期280天以上,年平均降水量约990毫米,降水多集中在每年6-9月。夏季多为偏南风,冬季多为偏北风。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四秀分明,雨热同季,终年风小,无霜期长为区境气候的主要特征。由于无霜期长,适宜农、林、牧、副、渔业生产和畜禽饲养。主产水稻、玉米、小麦、红苕、油菜等粮油作物;畜禽以鸡、鸭、鹅、猪、牛、羊、兔等养殖为主;水产以鱼类养殖为主;蚕桑养殖是该区主要经济支柱产业之一。
游仙区自然植被的主要林相是马尾松木林,以及次生灌丛和草丛。乔木代表是马尾松、柏树、青杠。灌木代表是麻栎、栓皮栎、马桑、黄荆。主要经济林木是油桐、乌桕、桑、柑橘等。
社会事业
一、教育事业
近年来,区教体局将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决策部署,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提高教育质量,维护教育公平,努力提升教育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游仙教育体育。游仙区现有公办学校43所,其中小学28所,初中8所、九年一贯制学校4所、特教学校1所、普通高中1所、中等职业学校1所;有民办学校87所,其中,民办幼儿园83所、民办基础教育学校1所、民办中等职业学校3所。公办学校在校学生67358人、民办学校在校学生17192人。全区有在编在职教职工2935人,其中特级教师11人,高级教师719人,硕士研究生54人,本科学历1844人;有退休教师1312人、退休国企职工131人。全区有青少年活动中心1个,全民健身中心1个。
二、体育事业
2021年,全区教育体育工作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统一部署和市教体局目标任务,坚持立德树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深化教体改革,加快推进教育体育高质量发展体系建设,全年各项目标任务全面实现,全区教育教育体育事业成果丰硕。
三、卫生事业
2021年末全区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401个。其中:区级公立医疗机构4个;其他公立医院2个,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家中心卫生院,卫生院分院13家,社区卫生服务站14个,公立医疗机构门诊部3个,200个村卫生室;学校及事业单位医务室(卫生所)6个,民营医疗机构147个包括:民营综合医院3个,民营综合门诊部7个,中医门诊部1个,口腔门诊部2个,诊所134个。近年来,游仙区卫健局以“管理优秀、环境优美、技术优良、服务优质、群众满意”为工作目标,深入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大力提升全区医疗质量,改善医疗服务,保障医疗安全,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游仙提供了重要保障。
四、文化事业
2021年末全区有公共图书馆1个、文化馆1个、乡镇综合文化站24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72个,博物馆1个。全区广播覆盖率100%,电视覆盖率100%,城区数字电视转换率100%。近年来,游仙区文广旅局不断加强文化站(室)标准化建设投入,极大地改善了基层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的条件,增强了广大农民群众开展文化活动的积极性,群众业余文化队伍不断扩大,常年开展“幸福游仙”系列文化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游仙作出积极贡献。
五、农业事业
统计农产品产量。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96.65万亩,增长0.34%。其中:粮食播种面积58.12万亩,增长0.47%;油料作物播种面积26.57万亩,下降0.01%。全年粮食总产量24.43万吨,增长1.64%,单产420.3公斤/亩,增长1.2%。其中:大春粮食产量19.05万吨,增长1.88%;小春粮食产量5.38万吨,增长0.8%。水稻产量12.85万吨,增长1.7%;小麦产量4.86万吨,增长0.7%;油料作物产量5.03万吨,增长2.89%;蔬菜及食用菌产量20.26万吨,增长1.55%。
畜牧业。2021年全年核定出栏生猪190159头,同比增长5.6%;核定生猪存栏126200头.同比增长2.3%;全年猪肉总产量13185吨,同比增长6%;全年牛肉总产量931吨,同比增长9.1%;全年羊肉总产量443吨,同比下降5.7%;全年禽肉总产量11319吨,同比下降1.6%;全年禽蛋总产量12135吨,同比增长18.2%。
林业。2021年全区年末实有森林管护面积达6231公顷;森林覆盖率为31.19%;区内有自然保护区1个,自然保护区面积11073公顷;全年零星植树60万株;2021年全区合计森林蓄积采伐量 5153.14立方米(包括限额指标内采伐2057.36立方米、工程征占等不占限额指标采伐3095.78立方米)、折合木材出材量2140.53立方米;竹材产量261吨。
全区淡水养殖面积达3005公顷,21年度水产品产量14039吨,同比增长6.5%,淡水产量14039吨。
六、科学技术事业
2021年全年科技部门共组织企业申报成功的省、市级科技项目69个,申报项目资金3622.55万元。全区高新技术企业50家,有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家。拥有科技孵化器6个。其中:国家级2个,省级3个。
区域经济
游仙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紧紧围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游仙”这一总体取向,紧扣“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群众三感”大幅提升三大目标,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制造升级、城乡融合”三大战略,扎实开展“项目建设、招商引资、作风能力”三大攻坚。2021年,实现辖区地区生产总值446.7亿元、增长8.6%,辖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5.24亿元(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1.92亿元、增长10.88%),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8%、10.6%。
工业经济企稳向好。坚持工业强区不动摇,围绕构建“3+3”先进制造产业体系,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7%,其中高新技术企业增长21.24%。工业投资增长2.7%,技改投资增长47.9%。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7户总数达到143户,新增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个总数达到34个。
现代服务业稳步复苏。建立企业梯次培育库,落实“一对一”培育专员,运用数字化手段助力新业态发展,促进消费市场加速回暖。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4%,服务业增加值增长9%,规上科技服务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116.4%。新培育规上服务业企业21户总数达62户,新增限上商贸企业和个体户42户总数达144户。“中国喜街”“沸腾川里食创小镇”“金山驿站”“美乐品牌连锁”等4个项目纳入省级区域消费中心城市建设项目,电子信息配套物流园、智慧“交邮快”农商互联、冷链物流和城市配送项目加快建设。
现代农业蓬勃发展。坚持绿色、生态、有机发展路径,推进特色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保障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7.9%,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7.2%。建成高标准农田2.3万亩,新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3个总数达135个。蔬菜种业园区纳入省级现代种业园区培育。新增农产品冷藏库13座。优化畜禽产业布局,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设备配套率达100%。建成全市首家土地托管中心。成功承办四川省“农机3.15”消费者权益日活动。顺利通过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资格复审,获评省级农业社会化服务工作、农经工作典型区。
2021年,区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417.40亿元,同比增长8.4%,两年平均增长6.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7.25亿元,同比增长7.2%;第二产业增加值152.86亿元,同比增长7.9%;第三产业增加值227.29亿元,同比增长9.0%。区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7.7%;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2.71亿元,同比增长18.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0674元,增长8.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805元,增长10.6%。
文章来源: 智慧游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