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
基本情况:皮影的戏曲内容及完整的艺术效果是通过灯光、影幕、音响、唱腔和由演员操纵的影人表演表现出来的。皮影按其大小尺寸分为大、中、小三种。按其发展阶段可分为土皮影(川皮影)和广皮影(渭南皮影)。皮影是用上好的牛皮雕刻而成,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状元乞丐,众生百相,一应俱全,不分花草树木,狼虫虎豹,飞禽走兽,神仙、鬼怪、鬼、魅、魉均刻画得鬼斧神工,出神入化。皮影戏班子一般由5人或7人组成,俗称“七人忙”。“拦门将”也就是在幕布后面耍皮影的人,皮影戏好不好看就全靠他了。“上挡”负责月琴、号和唢呐等,“下挡”拉胡琴兼其他乐器,表演时配合“拦门将”帮腔,“后曹”也叫“打后台”,掌管小鼓指挥后台所有乐器和兼敲打击乐。皮影班子成员都必须能文能武,吹拉弹唱,身怀绝技。皮影戏一般都没有现成的剧本,是由一代一代老艺人口传心授,全凭记忆唱戏。那一本本的戏词、故事,全都装在拦门将的心里(照片3-15/3-16)。
照片3 - 15皮影 | 照片 3 - 16皮影 |
历史渊源:皮影又叫灯影,兴盛于宋朝,元代开始沿南北丝绸之路,流传南亚和欧洲一些国家。明清之后,皮影戏剧日趋丰富,雕工技术更加精细,并将纸皮改为牛皮或羊皮。至清末,皮影戏盛行全国。清道光年间,川北皮影已达到鼎盛时期。赵氏皮影班建于清朝乾隆初期,至今已有300余年历史,解放初由川南迁徙绵州游仙区梓棉一带。
重要价值:皮影戏是中国历史悠久、流传很广的一种民间艺术,是一种传统的文化。皮影的美术造型来源广泛,皮影人是地道的民间手工艺品,具有较高的商业价值;皮影人的设计与制作,为美术设计提供了难得的素材,幕影表现形式采取了抽象与写实相结合的手法,脸谱与服饰造型生动而形象,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皮影戏的剧目中所表演的内容多是直接源于百姓生活的民间平常故事,以简单的故事情节阐述一些深刻的道理,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
存续状况:皮影成品的制作、保存难度高;传承人缺代;演出市场萎缩。
文章来源: 智慧游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