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子衍宗丸制作技艺是选用菟丝子、枸杞子、五味子、覆盆子和车前子五味道地药材,历经选材、炮制、配料、碾粉、筛粉、起母、泛丸、晾干、撞光等十二道工序而形成的具有丰富中医文化内涵和浓郁地方文化基因的传统丸药制作技艺。其精准的炮制方法和严谨的制剂流程凝聚着历代传承人对中国传统炮制技艺和制剂方法的融会贯通与灵活运用,是四川中医药传统文化和中药传统制作技艺的杰出代表(照片3-3/3-4)。
照片3 - 3太极五子衍宗丸制作技艺 |
照片3 - 4太极五子衍宗丸制作技艺 |
历史渊源:“五子衍宗丸”的处方及制作技艺,目前最早可查证的出处是明朝张时彻辑著的《摄生众妙方》。根据其序言所述,成书于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该书“卷之十一·子嗣门”,载有“五子衍宗丸”的选材、炮制及药丸的简单制作技艺:“用甘州枸杞子八两;菟丝子八两(酒蒸,捣饼);辽五味子二两(研碎);覆盆子四两(酒洗,去目);车前子二两(扬净)。又各药俱择道地精新者,焙、晒干,共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小。每服空心九十丸,上床时五十丸,白沸汤或盐汤送下,冬月用温酒送下。”清朝末年江油人氏蔡行恭,自幼随父学习制药技艺,后根据《摄生众妙方》一书中,记载的五子衍宗丸在选材、炮制及药丸的简单制作技艺,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将部分药材的酒制改为醋制和清炒,降低了酒的燥热之性,增强了药品的酸涩收敛作用,形成了成熟的、完善的“五子衍宗丸制作技艺”。根据1995年编撰的《绵阳市医药志》记载:“民国15年(1926年)蔡行恭与人合伙组建同心昌药号”;20世纪50年代公私合营,“同心昌药号”并入绵阳制药厂,厂址在江油县北门文昌宫内;1961年搬迁至绵阳开元场。
重要价值:经百余年的传承发展,见证了传统中医药的发展兴衰和演变历程,是中国传统炮制技艺和制剂方法的具体呈现和发展,凝聚着传承人的刻苦坚守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具有深厚的历史价值。遵循崇尚自然的“天人合一”思想,凝结着几千年来中药炮制、制作的精髓,是历代医药前辈对世界认知智慧的贡献,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研究价值。临床使用证明,五子衍宗丸是公认的经典补肾良药,为川西北地区的民众强身健体、繁衍生息起到了重要作用,是研究中医药传承、发展和养生保健不可多得的现实载体,具有广泛的人文价值。
存续状况:五子衍宗丸制作技艺不只是一种技术,更是中医药文化的传承,有其独特的优势及存在价值,需要被用心地传承和保护。五子衍宗丸制作技艺经蔡行恭、杨邦义、彭富兴、张凤娟、田晓红等五代传承人师徒相传,距今已逾百年。
文章来源: 智慧游仙